學生拿著作品笑的時候,就是最好的教師節(jié)禮物
來源: 蘭州新區(qū)報
姜波
時間: 2025/09/09/ 09:00
字號:[大][中][小]
“我想用彩色陶泥做一朵花送給我們的班主任張老師!”在第41個教師節(jié)來臨之際,小學生張欣怡用稚嫩的聲音說。
9月4日下午4點,下課鈴聲剛落,教學樓瞬間涌出一群“小雀躍”,蘭煉一小新區(qū)分校的特色社團課即將開始:周書瑤攥著彩泥盒,小碎步往陶藝教室跑;邢家誠抱著足球直奔操場,球衣衣角被風吹得翻飛;狄梓萱拉著同班伙伴,蹲在走廊快速換舞蹈鞋;還有幾個孩子背著畫板,興高采烈地討論,笑聲里滿是選到心儀課程的得意。
泥香孕巧思,窯火淬創(chuàng)意
陶藝教室里,美術教師張海蘭剛拿出陶泥,孩子們就圍上來七嘴八舌地提問:“老師,今天能做小杯子嗎?”“我想捏個手鏈送給媽媽!”有人迫不及待揉起泥團,有人主動湊過來,跟著老師學捏坯、修形。從事美術教學多年的她,更將思政教育、傳統(tǒng)文化與陶藝創(chuàng)作深度融合。架子上滿是成品,從九色鹿題材的盤子設計到愛國主義主題創(chuàng)作,學生在捏塑中感受文化與責任。
“釉料在幾千度的高溫下會‘流眼淚’,我們有位小同學做的太空人表面留下了凹凸感,這反而是意想不到的收獲,教會學生從失敗中找創(chuàng)新。”張海蘭抓住這一機會,引導學生觀察、分析釉料變化的原因,鼓勵大家圍繞意外之美展開想象,將瑕疵轉化為創(chuàng)意,讓這些特殊的陶藝作品成為延伸文化想象、展現(xiàn)個性創(chuàng)意的新載體,也讓學生在過程中領悟“失誤中也藏著驚喜”的道理。
搭建筑夢想,實踐啟智慧
隔壁的樂高社團更熱鬧,謝世強剛展示完樂高搭建好的成品效果,幾個男生就湊在一起討論:“咱們能不能加個燈光?”“我覺得輪子可以改得更靈活!”孩子們連課間休息都舍不得離開,圍著老師追問下次能不能學更難的。“把編程知識融入機器人實踐,讓學生在動手中理解理論,興趣自然就提上來了。”科學教師謝世強的創(chuàng)客社團,今年剛獲評市級優(yōu)秀社團榮譽稱號。作為學校專職科學教師,他打破傳統(tǒng)科學課重講授、輕實踐的模式,將編程與機器人操作結合,分三四年級“創(chuàng)意搭建組”、五六年級“競賽組”開展教學。
此外,他還主動學習AI技術,向學生推廣DeepSeek、豆包等工具,引導學生共同探索新技術。并把AR、AI等前沿技術融入日常教學,通過操作相關軟件,將抽象的物理原理、化學變化轉化為直觀的動態(tài)畫面,激發(fā)創(chuàng)新思維,點燃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。不僅如此,謝世強還積極搭建實踐平臺,帶領學生參與各類科技比賽、設計趣味科學實驗,始終以興趣為起點,循序漸進地培養(yǎng)學生的科學素養(yǎng),讓科學精神在實踐中生根發(fā)芽。
彩筆繪童心,墨香傳雅韻
“用多媒體展示不同字體的演變,一節(jié)課比傳統(tǒng)板書多呈現(xiàn)出3倍內容。”書法教師閆重魁深耕校園6年,教授特色社團課時面臨著跨年級混班教學的挑戰(zhàn)——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、動手能力存在差異,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學有所獲,成為教學中的關鍵問題。他創(chuàng)新構建“階梯式”教學體系——第一年教隸書、第二年教楷書、第三年教行書,讓不同年級學生系統(tǒng)共享書法知識。
特色社團課成為孩子們最期待的課程——“每周最喜歡星期二和星期四!”六年級的葛軒彤一邊收拾畫筆一邊說;楊雅雯將自己的國畫作品貼在了教室外的展覽墻上:“在一張空白紙上涂抹上不同的色彩,一只小狗活靈活現(xiàn)地出現(xiàn)在我面前特別有成就感”;二年級的任思語坦言將親手繪制一幅畫像作為教師節(jié)禮物送給自己最喜歡的老師,在蘭煉一小新區(qū)分校,像任思語這樣用課程成果表達心意的學生還有很多,這些充滿心意的手作,既是對特色社團課的認可,更是對教師辛勤付出的暖心回應。
“學生拿著作品笑的時候,就是最好的教師節(jié)禮物。”張海蘭說。
從傳統(tǒng)課堂到特色社團課,變的是教學場景,不變的是“以生為本”的初心,這所學校的特色社團課早已實現(xiàn)“校級+年級”全覆蓋。30人限額的社團,每次報名都有50多人搶著報,課堂上的每一次互動,不僅見證著教育改革下學子的全面成長,更讓尊師重教的傳統(tǒng)美德在實踐探索中代代傳承。如今,特色社團課成了連接師生的紐帶,讓尊師重教的美德在泥土芬芳、墨香陣陣里,悄悄傳承,靜靜生長。